大众日报记者 薛良诚 通讯员 马红坤 报道
大众日报聊城讯 7月13日一大早,聊城市茌平区振兴街道“如康家园”手工活动室里,32岁的陈洁(化名)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灵巧的手指在红绳间穿梭,不一会儿工夫,一个精美的中国结就已经完成。在她身后展示柜内,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仿佛在无声讲述着希望与蜕变的故事。
“以前觉得自己是个累赘,现在靠双手创造价值。”几年前,陈洁因车祸导致下肢残疾,曾经消沉过很长时间,直到不久前她接触到了手编,如今的她已成为手工组的骨干。这样的转变,正是茌平区创新残疾人服务体系的生动注脚。
在茌平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,现代化的康复设备与人性化的服务空间相得益彰。这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综合体,设有日间照料室、职业康复区、技能培训室等12个功能区域,每天能接待上百名残疾人。中心负责人黄晖介绍:“我们不仅要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,更要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。”目前,全区14个乡镇(街道)均已建成标准化“如康家园”,形成覆盖城乡的“15分钟助残服务圈”。
居家托养服务方面,茌平区推出“益齐同行”清单式服务。项目志愿者定期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打扫卫生、进行康复训练等。全区20支专业服务队,从生活照料到心理疏导,实现了服务精准投送。
就业帮扶也是茌平区残疾人工作的一大亮点。茌平区残联推出“三位一体”就业体系,即企业按比例安置就业、辅助性就业工坊、居家灵活就业。截至目前,全区已有38名重度残疾人通过劳务派遣实现正规就业;540名残疾人通过“如康家园”辅助性就业项目实现稳定收入。
俗话说: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茌平区残联党组书记、理事长韩冬对此深有感触:“我们建立了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,开设电子商务、手工制作等12类课程,年培训量超过800余人次,积极推动从‘输血式’帮扶向‘造血式’赋能转变。”此外,茌平区还引入专业评估机制,为每位残疾人量身定制发展计划,创新实施“精准助残”、“智慧助残”等举措,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,共享改革发展成果,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。
众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