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数据局、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四份数据流通交易合同示范文本
7月4日,为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,降低数据流通交易成本,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,国家数据局、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并正式发布了四份数据流通交易合同示范文本,包括《数据提供合同(示范文本)》《数据委托处理服务合同(示范文本)》《数据融合开发合同(示范文本)》《数据中介服务合同(示范文本)》。(来源:国家数据局)
数智北京创新中心共建启动仪式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举行
7月4日,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据要素发展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。成果发布环节,数智北京创新中心共建启动仪式举行,这座创新基地将规划开展数据创新、概念验证、评测验证、展示推广、创新孵化等五大业务,为跨行业数据融合、应用场景创新、市场主体培育孵化提供支撑。论坛上,北京、上海、成都、杭州、大连、深圳、郑州7个城市的代表签署了《推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建设合作协议》,京津冀区域协同数据标准化行动也同时发布。(来源:新华网)
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金融论坛在京召开
7月3日,“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 数字金融论坛”在北京·银行保险产业园召开。本届论坛由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、亚洲数据集团共同举办。本次论坛中,“石景山区数字金融全球合作伙伴计划”正式启航。未来石景山区将与各机构携手,导入更多国际金融资源,共同打造数字金融创新高地,提升北京·银保园的国际影响力,为首都数字金融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近年来,石景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,全力做好“数字金融”这篇大文章,以北京·银行保险产业园为主阵地,加快形成数字金融创新应用成果;进一步强化科创金融赋能,出台“科创金融石景山方案”,以“一产业一基金”赋能科技-产业-金融良性循环,积极培育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生态。推动重点金融科技机构集聚,全国银行保险业信息数据中枢、国家金融科技测评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落地生根。(来源:人民网)
北京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总指数全球第二
7月5日,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成果发布会上,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了《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(2024-2025)》蓝皮书。蓝皮书披露,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总指数与上年相比有所提升,全球排名第二,仅次于美国旧金山。本市在数据要素配置力、数字产业引领力和数字创新策源力等方面表现优异。
蓝皮书系统呈现了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、新特点。研究显示,北京市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,在数字基础设施、产业培育、市场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,持续释放新动能。其中,北京聚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,增强全国“人工智能第一城”实力。尤其是北京以“双智”城市(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)融合应用为全球智能交通与城市治理贡献“中国方案”,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,通过规划引领、政策创新、多方合作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融合,打造全球自动驾驶产业标杆。(来源:北京日报)
北京西城区将打造央地协同数据要素生态圈
国家“医保+商保”清分结算中心——全国首个国家部委数据要素市场化应用试点,落户地是北京市西城区。该区数据局副局长马振峰透露,这只是一个开始,该区将努力构建丰富多元的央地协同数据要素生态圈。马振峰认为,医保数据涉及亿万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和个人隐私,数据安全是生命线。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,能够实现监管零距离,为数据安全构筑坚实屏障。
“金融资源高度集聚是另一关键优势。”马振峰说,很多保险公司总部聚集于西城区。在这里打造清分结算中心,可以实现国家医保数据与保险总公司以最高效的“总对总”模式直接对接协作,提升运行效率。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主任付超奇表示,该中心利用医保大数据赋能创新发展,是革命性应用场景。西城区积极开展试点工作,充分展现了数据与健康、金融结合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。(来源:北京日报)
上海数字贸易规模占全国三成
7月4日,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。会上介绍,2024年,上海数字贸易进出口达到1095.3亿美元,同比增长4.9%,规模占全国的30.1%。上海市委常委、常务副市长吴伟在会上介绍,上海自贸试验区依托上海数字贸易蓬勃发展的优势,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,围绕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、推进数字技术应用、扩大数据开放共享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先行先试。吴伟表示,上海将进一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,创新数据转型路径,提升数字赋能效果,做好数字支撑服务,进一步促进数字贸易及数字经济发展。(来源:上观新闻)
四川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赋能千行百业
近日,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11个部门印发《四川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“贯通天府”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。《行动计划》提出,到2027年基本建成具有四川特色的标识解析体系,在制造业及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初步实现规模应用。全省累计建成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0个以上,服务企业突破11000家,标识注册量和解析量均超550亿,实现标识解析在全省“15+N”重点产业链深度应用,形成典型应用场景100个以上。
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。拥有海量数据的工业互联网需要为机器、产品、算法、工艺记录等赋予独一无二的“身份证”,再通过解析实现精准定位。目前全省已上线运营综合节点与行业节点20个,覆盖电子设备制造、纺织等17个行业大类,标识解析量突破300亿次,居全国第四位。(来源:四川日报)
编辑:姜维敏、刘美辰(实习)责编:郭嘉梁、李兵兵
]article_adlist-->
]article_adlist-->
喜欢本文,请点这里
众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